投書:性別平等才是競爭力致勝關鍵球
邱亮士/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理事長
花旗銀行任命芙瑞瑟(Jane Fraser)為下任CEO引起華爾街熱議,因為這是美國大型銀行首次由女性擔任CEO,許多新聞更以「業界第一」、「擊敗其他銀行」切入,顯示外界不僅高度期待,也成了業界另類競爭指標。
而在2周前,加州議會遞交一項法案要求總部設在加州的上市公司必須在2021年底前,至少任命1名少數族裔或LGBT族群為董事會成員,擁有5至8名董事的公司則必須在2022年前任命2位,若9名以上則為3位。此法若通過,將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針對董事會少數族群名額保障的法案。
女性在領導階層被消失
其實加州2年前即立法要求上市公司必須任命至少1名女性董事,擁有6名以上董事的公司至少要有3位女性,否則處以10萬美元至30萬美元連續罰款,此後麻州、新澤西州等都考慮推動類似法案。
而根據《Women on Boards 2020》指出,美國3000大上市企業中女性董事比率已從2017年的16%升至2019年的20.4%,創下歷史新高,至於女性董事比率最高的國家為法國與挪威分別達42%、39%,其中挪威更早在2003年即有相關立法。
每每討論性別比率,最常見的反對論點便是「唯才適用不該有性別考慮」,但這句話的前提必須是社會不存在任何偏見。回頭看台灣,2018年至2020年間上市櫃公司由女性擔任董事長或總經理的比率僅約7%左右,女性董事也只佔13%,但台灣就業人口中約44%為女性,女性在領導階層嚴重「被消失」。
傳統上,我們認為許多女性被迫在家庭與職涯間做選擇,但職場上是否被信任並獲得同等機會,恐怕才是根本原因。根據哈佛大學Frank Dobbin教授2011年研究,女性進入董事會後多導致股價短線下跌,但並非對營運造成負面影響,而是法人投資者對企業指派女性董事缺乏信心,故傾向賣出股票,進一步證明女性「被消失」並非能力不足,而是偏見。
值得探究的是,即使是女性意識抬頭的今天,女性在職場仍面臨多重天花板,遑論少數族裔與隱性的LGBT族群遭受的漠視、歧視,而少數族群代表性不足的問題,並非只是社會面,也影響經營績效。
根據麥肯錫2018年研究,董事會組成最多元的前四分之一公司,相較後段四分之一公司,其經營績效(稅前獲利)有高出43%的機率能超越同業平均。另根據瑞士信貸追蹤2010年至2019年上市公司股價表現,管理階層中女性佔比逾30%的公司其年化報酬可達8.1%,女性佔比低於15%的公司則僅4.2%。這些數字還不考慮外溢效果,例如開放進步的企業形象勢必吸引性別平等觀念較強的年輕人才加入。
我們常將競爭力掛在嘴上,但討論多圍繞在硬指標,鮮少觸及人才運用,而生產力與創新力的突破關鍵正是人才多樣性,這對面向大眾市場、亟欲建立品牌、想打世界盃的企業來說甚為重要。期待未來台灣在性別平等與族群正義等議題的討論與實現,不再停留在政治版面與社運場域,而是能真實發生在企業人才組成的面向。
(全文刊登於2020年9月20日蘋果論壇)
發佈日期: 2020/09/21
轉
推
+1
寄